腾讯信用的滞后,和阿里的差距越来越大!

腾讯在2015年获得首批个人征信试点之后,相比于其他试点机构,腾讯征信动作稍显迟缓,“腾讯征信”和“腾讯信用”两个公众号,账号主体都是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查看历史消息后发现,其中一个自2016年9月之后没有发布过新内容,另一个在2016年只推送了两篇消息。

在芝麻信用、考拉征信等试点企业纷纷展开动作,甚至连没有获得试点名额的京东金融、拍拍贷等机构都在涉足征信领域的情况下,腾讯征信为慢之又慢!

腾讯金融与蚂蚁金服的对垒最为引人关注,但后者在征信方面动作无疑快得多,芝麻信用在银行信用卡、消费金融公司、租房、旅游签证、共享单车等领域的合作已是多面开花。

芝麻信用的头号劲敌来了,腾讯信用分靠什么逆袭?

芝麻信用相对较好,虽然因某些原因不被国家认可,但实际上已经是国内数据公司能具备的最强水准了。

所有人都在谈互联网金融,没有信用做基础的金融不叫金融,只能算融资平台。这个时代个人征信机构是极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征信信息作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是“现代兵家必争之地”。

相对于近来才发力的腾讯金融而言,支付宝更加成熟的金融体系正在相互协同,产生化反。就芝麻信用来说,发展至今已在信用卡、消费金融、酒店、租房、出行、婚恋、分类信息、学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等上百个场景。反观腾讯信用分,除了摩拜免押金,现在的应用场景主要应用在消费金融领域,包括现金借贷(如微粒贷)、消费分期(如众安车险分期)申请银行信用卡(如光大银行、广州银行)。可见,其引用场景(虽然垂直)其实相对狭窄。

芝麻信用,是蚂蚁金服旗下独立的第三方征信机构,筹码显然是淘宝天猫长期积累下来的电商数据和支付宝的支付数据,包括了消费者的消费记录、、水电煤气缴费情况、信用卡还款乃至包括余额宝在内理财的情况。

腾讯信用分从 5 个维度对用户的信用进行评估,分别为社交指数、安全指数、财富指数、履约指数和消费指数,腾讯把社交指数排第一位,而支付宝把人脉关系排最后。可以,这很腾讯,毕竟拥有QQ和微信两大国民通讯应用,社交是它的天然优势。我们知道,征信的基础是数据,但并非所有的数据都可用于征信,严格意义来讲,社交与通讯数据算不上是征信数据,只能其辅助作用。或者说社交数据、通讯数据是弱金融属性的。

根据易观此前发布的《中国个人征信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央行个人征信中心数据构成中,社保、通讯等非金融数据,只占17%。而芝麻信用虽然将“人脉关系”数据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但也只占5%的权重。

业内普遍认为,社交与通讯数据不能作为征信的主要衡量标准。

比如朋友圈、微博、QQ空间的内容,大部分可归结为感性的“秀炫晒”——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个体现实状况,由此简单得出的结果,必定与真实的用户画像相去甚远。

阿里通过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客观呈现个人的信用状况,芝麻信用已经在信用卡、消费金融、融资租赁、酒店、租房、出行、婚恋、分类信息、学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等上百个场景为用户、商户提供信用服务。在可预见的未来,芝麻信用会是蚂蚁金服手中的一张好牌。

反观腾讯信用分,除了摩拜免押金,现在的应用场景主要应用在消费金融领域,包括现金借贷(如微粒贷)、消费分期(如众安车险分期)申请银行信用卡(如光大银行、广州银行)。可见,其引用场景(虽然垂直)其实相对狭窄。

芝麻信用的先发优势已让阿里跟腾讯拉开距离。

一方面用户习惯和忠诚度已逐渐形成。

对于我来说,2015年芝麻信用上线以来就已开始使用,近3年时间内芝麻信用分已从最初的672增长至目前的767分。三年才加了不到95分,再换一个平台用分数涨上去又得几年,对于普通用户一旦投入了时间、注意力、金钱,就已成为了沉没成本,用户几乎难以转移。这是主观因素。

另一方面数据积累层面

2015年芝麻信用的日数据处理量就已经在30PB以上了,相当于5000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其中包含了用户网购、还款、转账以及个人信息等方方面面数据,数据不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是腾讯短期内难以追赶的。这是客观原因。

支付宝绑定了我所有的卡和证件,而微信我只拿一张专薅钱包羊毛的卡对付了,因为我觉得微信不安全!

我们进入信用时代,这是阿里的信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