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花呗上征信的热度基本也快过去了,也有很多人采取了关闭花呗的做法,我只是将支付宝的支付顺序进行了调整,将花呗设置为最后一个选项。
首先先说下我的情况吧,基本每天都使用支付宝,停车费、早餐、午餐三个选项每天基本都会使用,目前的芝麻信用是809分,花呗额度是35700元。
文字太长了,直接看结论吧,最后面。
2020年7月23日,我正常打开支付宝,自动弹出一个「花呗+」的提醒,我本身也是一个重度的内测玩家,对于一些新鲜的功能十分欢喜,TestFlight里面加入了很多内测的APP,例如京东、知乎、淘宝、抖音等等,所以对于类似的提示一般直接点点点点,就对了。
点完之后依稀觉得哪里不对劲,好像点了个什么接受协议,立刻马上赶紧打开花呗仔细看下,发现在花呗「相关合同及产品说明」里面对了几个合同文件,「个人授权相关合同」「个人信用信息查询报送授权书」,当时就觉得凉了,支付宝什么时候和征信挂一块了,不过事已至此,基本无法改变,就查阅相关资料对我有无影响吧。
一、蚂蚁金服的前世今生
在说花呗之前我们先唠唠花呗是怎么来的吧,感觉文章太长可以直接跳到第3篇幅。
此次「花呗+」的升级在时间节点上基本和蚂蚁金服重合,我会在第一篇幅和第二篇幅详细说明,在我看来更多是来自监管层的约谈。
我们先来捋一下蚂蚁金服、阿里巴巴、淘宝的关系。
阿里巴巴在成立之初遇到了一个保障问题,这也是在世纪初任何一个点上平台都存在的问题,淘宝也不例外,淘宝的模式定位于C2C,商家以中小商家为主,对于网购都存在一个信任问题,记得02年左右我为了架设自己的个人主页从IDC处购买域名、空间还需要银行汇款,而IDC作为企业也有跑路的现象,淘宝当然不会跑路,但是基于淘宝开设店铺的中小商家却存在风险,假冒、山寨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常态,买到假货怎么办,因为质量问题退货怎么办,付了钱不发货怎么办,收到货不付钱怎么办,整个购买环节存在不通畅的问题,买家和卖家也是无法相互信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里巴巴推出了第三方托管模式,类似于中间商的安全交易环节,买家拍下商品「将钱给支付宝的托管账户」,阿里巴巴通知卖家「买家已付钱可以发货」,用户「确认收货」,阿里巴巴「将钱转给商家」,如果买家「不满意商品需要退货」,卖家「收到退货商品」,阿里巴巴「将钱退给买家」。
这个担保交易就是支付宝的雏形,而这个逻辑的产生也是大力推动了中国电商行业的发展2003年淘宝网成立全年交易额仅为2271万,而担保交易实施后,2004年全年交易额就达到10亿。
2004年,支付宝成为网购的标配,随着支付宝用户的暴涨,阿里认为支付业务不能仅限于淘宝交易,同年从淘宝拆分,成立浙江支付宝网络科技公司。
2005年,支付宝推出“全额赔付”支付,提出“你敢用,我敢赔”承诺,接入众多交易场景,例如航空机票行业,接着就是进入民生缴费领域,例如支付宝充话费、交电费、水费等日常场景。
2008年,支付宝发布移动电子商务战略,推出手机支付业务。支付宝公共事业缴费正式上线,支持水、电、煤、通讯等缴费。
2010年,支付宝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快捷支付,首次绑定银行卡后,支付中向银行获取动态口令,再次交易只需要输入密码即可,自此支付宝的用户支付体验得到质的提升。
2011年,支付宝获得国内第一张支付牌照,这个支付牌照的获取也是几经曲折,有外资持股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是无法申请支付牌照,阿里巴巴的股权划分是「马云及管理层7.64%」、「雅虎44%」「软银33.7%」「其他股东14.66」,如果按着阿里巴巴的模式,支付牌照是不可能申请到的,支付牌照申请不到,淘宝就不能继续只用支付业务,这时候马云玩了个骚操作,马云以拿牌照之名将支付宝转到自己控制的「浙江阿里巴巴集团」,而整个过程是在未获阿里巴巴董事会批准的情况下进行的,直到几个月以后雅虎才发现,给SEC提交了报告那就是后话了。相对应支付宝也顺利获得国内第一张支付牌照。
2013年,余额宝出现,随着支付宝的市场越来越大,支付宝账户的钱也是越来越多,基于银行规定第三方支付公司不能给用户支付利息,天弘基金应运而生。
2014年,蚂蚁金服出现,蚂蚁金服成立后的推出的重磅产品就是蚂蚁花呗,在蚂蚁花呗推出之前,普通用户主要是用的是阿里分期,场景式针对大额商品的消费,降低用户购买门槛,但是大额消费的使用频率并不会太高,我不可能买瓶肥宅水也用阿里分期。同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办理个人征信业务牌照,首批申请个人征信试点牌照的有八家机构,其中就包括芝麻信用。
2015年,蚂蚁花呗正式上线,当时看来花呗更类似于信用卡,支付宝给予一定的消费额度,先消费后付款,在还款日之前免息,超过还款期日利息是万分之五,推广期记得是万分之三,花呗对于商家来说,收取的是手续费,买家使用花呗,商家就需要支付方花呗手续费,天猫商家是0.8%,淘宝商家是1%。同年淘宝双11蚂蚁花呗充分发挥了其无忧支付的产品能力,全天共计支付6048万笔,占支付宝整体交易8.5%。
2018年,花呗抢占线下商家覆盖率,推出了当面花,同时开放合作,先后与众多银行开展合作,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卖鸡蛋饼的,上面的收款码也可以只用花呗。
2020年,蚂蚁换掉已沿用6年之久的“蚂蚁金服”简称,完成了工商信息变更,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的全称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7月,蚂蚁集团宣布,将启动上市的计划,寻求IPO估值至少2000亿美元。
2020年7月,大部分支付宝用户收到「花呗+」的升级提示,糊里糊涂的签订了征信报送授权。
我个人的观点更倾向于企业上市之后需要遵循一些规定,根据征信管理办法第29条:个人征信机构应当按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征信业务统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审计报告等资料。企业征信机构应当按规定向备案机构报送征信业务统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审计报告等资料。征信机构应当对报送的报表和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所以你懂得,阿里的事就到此为止。
二、百行征信的古往今来
说完蚂蚁金服的前世今生,我们再来唠唠百行征信。
上一节提到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办理个人征信业务牌照,要求向人行报送征信,理论上2013年就要上报,但是最后只有百行征信获批,也是至今为止国内唯一一家持有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业务双牌照的市场化征信机构。
百行征信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牵头,与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等8家市场机构共同组建的,最大股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持股比例为36%,其他8家各持股8%,分别为: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考拉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和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这8家机构基本是征信行业的霸主,基本覆盖了民间征信信息的集合,10亿+的国人信用问题一目了然。
百行征信属于民间征信机构,主要针对除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以外的领域开展个人征信活动,在此之前银行征信是金融机构共享的,但是民间机构则是处于信息孤岛状态,百行征信的成立,依托8大霸主级的征信机构,形成一个民间机构信息的熔炉。
如果说央行征信只记录金融相关数据,你是学生或者刚上班,还未在金融机构办理过业务,那么央行征信基本无法获取你的信用信息。而百行征信则不一样,百行征信会有不同的数据项,电商数据、生活数据、交易数据都会通过各个征信机构进行汇集,百行征信还会与网贷、小贷、互金联结,覆盖了几乎所有正规的金融机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名字中带有征信的公司,其中芝麻信用占据了大部分的数据量。
2020年7月17日,央行征信中心与百行征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在依法合规、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征信战略、业务、技术合作研究,切实发挥"政府+市场"作用,共同推动我国征信市场繁荣发展。
这个合作代表什么?
如果说此前央行征信和百行征信是各自独立的系统,虽然各方有交叉用户,但是完全无法达到覆盖所有的用户群体,而双方系统对接后,将逐步对互联网金融用户进行全量覆盖,填补了央行征信的空白领域,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直接在百行征信查看借款人的信用数据。
三、花呗+央行征信的利弊分析
有很多人吐槽阿里蠢,不仅口口声声说要关闭花呗,还手把手教其他人关闭花呗,你以为阿里愿意上报给央行征信啊,蚂蚁也知道弊大于利的!
花呗本身也是属于金融系统的一部分,花呗上征信是大势所趋,目前是部分用户,以后一定是全部用户都上征信的。
蚂蚁金服的重要收入来源,花呗借呗,本身业务的合法合规性,以及是否计入征信报告,必然是上市过程中,监管、交易所、投行等重点关注的内容。
自己分析一下蚂蚁上市、百行征信和央行征信合作这个时间点,上报央行征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借呗、微粒贷、白条金条等都已上征信了,花呗已经是迟到了,此时不上还准备拖到什么时候?
花呗上征信,再正常不过了现在大家关注的是花呗到底是不是小额贷款?
四、花呗是信用卡吗?
从实行的功能来看属于类似信用卡的功能,但是蚂蚁花呗不属于信用卡,因为根据刑法第196条,信用卡是由发卡银行发行的,蚂蚁花呗却是由金融服务公司提供,因此不属于信用卡,蚂蚁花呗信息也不属于信用卡信息。
确切地说他是蚂蚁金服推出的一款消费信用贷产品,由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提供资金支持。花呗的运营方——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这个信息告诉我们了一个什么内容呢,就是说花呗本质上是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在提供服务。如果查征信上征信,在我们的征信上体现的也是一家小额贷款公司。
所以他是消费类的小额信用贷款,也可以理解为网络贷款,也就是你经常听说的网贷。
花呗是小额贷款,信用卡是信用消费,两个概念,总之,花呗体现在征信上的时候,它就是算小贷。银行对小额贷款非常敏感,多次小额贷款的用户有可能被银行拒贷(买房、买车等),或者增加LPR加点。
花呗属于循环账户还是非循环账户?
目前个人借贷账户分为以下6种账户:
D1:非循环贷账户,融资租赁、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
R1:循环贷账户,还款统一管理的循环贷款
R2:贷记卡账户,也就是信用卡
R3:准贷记卡账户,这个用的比较少
R4:循环额度下分账户,还款分笔管理的循环贷款
C1:催收账户
理论上花呗应该属于一种额度下循环贷款,但是基于目前政策的完善,整个金融体系中没有花呗这样的电商场景的额度下小额循环贷款,只有银行贷款跟小额贷款贷款,小额贷款贷款就是由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的小金额贷款(一般5万以下),你的花呗最高额度应该没有超过5万的吧。
银行在风控方面会将小额贷款做为一个评估的维度,银行从征信上是无法看出消费是通过花呗还是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所以,你懂的。
五、花呗对房贷有影响没
部分花呗用户可能认为觉得上征信,也没啥不好,只要正常用正常还也没啥问题啊。
刚才我们在《个人金融信息使用及征信查询报送授权书》可以看到,花呗的服务提供方,也就是将来你花呗上征信的机构,叫做“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花呗本质上是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在提供服务,如果查征信上征信,在我们的征信上体现的也是一家小额贷款公司。
一位从事六年贷款行业从业者表示:即使你正常按时还款,征信上多笔小额贷款也不是好事。显示的资金方不是显示花呗,当银行看到诸多小额贷,会对审批有影响。
一位买房者也表示:买房申请贷款时,因为征信查到诸多花呗记录,银行放贷审批过程并不是顺利,只有提高首付比例才有可能得到审批。
所以,很多人提到的只要不逾期就不影响也不尽然,总之谨慎使用吧。
六、关于「正常使用消费信贷产品不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近期「人民日报」方面已经明确强调了接入征信系统后,只要用户按期正常还款,使用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不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的。这应该是官媒第一次发出类似的信息。
在疫情的冲击下,很多行业及商家都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营业水平,近两个月支付宝联合地方政府频频发布消费券就是希望鼓励居民进行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尽快恢复,所以鼓励多用花呗是可以理解的,让资金高效的周转起来,帮助建设内循环。
至于个人征信记录,我个人更倾向于「不影响记录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记录」,人民日报的文章不能代替银行贷款审批的规定,银行在审查征信报告的时候,更倾向于客户在征信报告的记录,当你在贷款遇到问题的时候,拿着减下来的报纸给银行,银行认不认是一回事,即使放款也存在影响LPR加点的可能性。
长期看来,花呗会获得和信用卡同等地位,但是长期具体是多长时间无法预估,5年的CD冷却时间对于个人来说还是比较长的。
七、我会怎么做
关闭花呗?
我才不关闭呢!
我芝麻信用好不容易才达到800多分,花呗额度也到3.5万,为何要关闭呢。养花呗额度和芝麻信用分都觉得很有意思,每月去看看芝麻信用涨了没有,花呗额度提高了没有?至少这是支付宝对我个人信用的一种认可,我只是不再使用了,我把支付宝的支付顺序中的花呗的优先级改成最低。
尽量不用花呗,花呗本质上是消费贷。
银行在看征信的时候不会关注网贷还是支付宝花呗,一律认为是小额贷,也不会管是买鸡蛋饼还是煎饼果子,如果连买个鸡蛋饼都要用小额贷,现在要贷几十万买房,要是你,你也不会相信我有能力偿还房贷。
在我看来,花呗已经从以前我所认为的超前消费行为,变成了一个借贷的行为,从本质改变我对花呗这类产品的认知。
至于很多人依然相信花呗对征信没有影响,但是对于我来说,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我不愿意某天我去买房,房贷放不下来,或者减少放贷的额度,或者增加LPR的加点。
尤其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花呗用起来确实爽,一直用一直爽,多少人把花呗的钱当成了自己的钱。
近些年消费主义大行其道,超前消费的洗脑宣传不胜其数,但是在今年经济下行期,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消费欲望。
花呗只不过是将我提前透支下个月的工资,我抑制下自己的消费欲望,下个月购买也不着急,手里有多少花多少才踏实。
今年的疫情让我认识到,不仅需要抑制消费欲望,还有养成储蓄的习惯,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所以我的做法是:提前还完所有花呗,把花呗的支付顺序调整到最后!
八、和你分享的心得
你应该怎么选择?
我认为花呗在接入央行征信后,继续使用花呗,未来需要向银行办理房贷、车贷等贷款业务的时候,可能存在一些弊端。
征信等级的评定中有非常重要的两个点,分别是你的「过往贷款记录」与「偿还能力」。
同样我和你一起去申请房贷,我的征信报告打印出来只有一两张,你的打印出来光是贷款记录都几十页,跟专门撸小贷的没什么区别,在额度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会优先放款给谁,不用多说了吧。
当然你可以指着一些记录说这个是我买统一绿茶,这个是买包子的时候默认使用了花呗支付,不是小额贷款,问题是银行未必认可。
每个银行的房贷都有额度,房贷这种属于低利率的贷款,对银行来说利润并不高,本来银行就未必愿意借给你放房贷,按照贷款流程以你「过往贷款记录过多,偿还能力存疑」拒绝房贷,流程上是完全合理合法的。
当然如果你家里有矿,或者女朋友该过60大寿,可以全款买房买车,那算我没说。
重述一下,我的观点并不是使用花呗就无法申请房贷,只是会对你的评分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不是决定性因素。
如果可以减少或者暂时不使用花呗,让你关闭花呗的是非蠢既坏。
结语
综上,1、花呗已经介入征信;2、不影响记录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记录;3、花呗目在法规完善之前不属于信用卡性质,而属于小额贷;4、对于花呗属于R1还是D1存疑;5、花呗存在影响银行放款的维度,甚至是LPR加点的多少;6、不建议关闭花呗,以后类似产品接入征信是大势所趋;6、再次重申并不是使用花呗一定影响银行贷款,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是暂时减少或不使用花呗可以降低风险;
写的真不错。我也一直抗拒使用花呗的,但是在现在的互联网生活下,难免还是用上了。
其实现在花呗体量已经如此巨大,银行风控人员应该也有所认知吧?如果认为花呗用的多,就推出他资金能力不行,进而在房贷等业务上设卡,这样是否有点太草率?
写着玩呢,花呗真的习惯了。
花呗越做越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