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喝水。
春困,来杯咖啡提神;夏热,来杯冰水消暑;秋燥,来杯花草茶,冬寒,来杯热乎乎的牛奶暖身。
买来都是装冷水和冰饮的,挑选的标准也只有一个:颜值高,合眼缘。
富士山杯 江户硝子
也算是一只网红杯了吧,底下是复刻一整座富士山的形状,到手后一看,觉得能成为网红的确是有道理,真的挺美的。
富士山杯的魅力,不用说就在于杯底中耸立的富士山!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不仅有利用磨砂工艺制作出的富士山顶“皑皑白雪“,而且还能利用杯中酒水的颜色,通过光线反射,使得富士山体呈现出红黄蓝绿等五彩缤纷的颜色,旋转酒杯,则可以欣赏到不同角度的富士山。难怪一位购买者赞美说“用可乐试了一下,帅呆众人”!
手捧一座富士山,说的就是这只杯子。空杯时看似平平无奇,等饮料倒进去的时候,奇迹就会发生:你倒什么,它就是什么。
装颜色明亮的饮品会特别好看
倒上深红色的梅酒,是一座小火山
装橘子味儿汽水也很合适。亮黄色映在杯底,犹如夕阳照在雪山上映出的余晖,美到窒息。
从新宿乘坐城市轻轨向东,二十多分钟就可到达东京都江户川区的松江地区,富士山杯的制造企业田岛硝子就座落在一片寂静的民居中。田岛硝子社长田岛大辅介绍说“富士山杯所使用的玻璃是被东京都认定为传统工艺“江户硝子”,获得这一认定必须拥有百年以上的实物与资料以及实际工匠的历史传承。
硝子谓之人造水晶,古时曰琉璃,日本称作硝子,现代则是玻璃的艺术。最初从植物灰中提取的碳酸钾与砂石中的二氧化硅经熔解后,形成硝子。作为最古早的人工合成材料,其历史可追溯到纪元前4000年以前,而硝子与日本邂逅则是到弥生时代以后的事情了。古墓中发现“勾玉”、“管玉”,也不乏大大小小片状硝子被出土,这其中亦有从中国传来的,曾作为装点佛像佛堂而用的琉璃玉器,想必是伴随着佛教一同来到日本。
硝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熔点可高达2000度以上,并不利于制作加工,因而聪明的人类想出了解决方案,通常加入碳酸钠(苏打)与碳酸钾,这样可使熔点降至1000度左右,但碳酸钠又会使硝子溶于水,加入适量的氧化钙后方可加以改进, 使得硝子艺术得以发展。
硝子多为无色透明,亦无固定形状,人们发现在制造加工过程中,混入不同金属元素或金属氧化物可改变其颜色,硝子自此更加炫目多彩起来。加入铅,闪耀明亮如同水晶,少量锰则呈现淡绿色,多些锰可淡紫雅致;少量钴可造就明朗蓝色,而添加锡氧化物及砷氧化物后可成为不透明的磨砂白;加入铜氧化物似古董青绿,金属铜形成深红色;镍添加量的少多则分别呈现蓝、深紫、黑的不同色彩;加入钛可以变化呈棕黄色,微量的金可使硝子艳丽异常,仿若红宝石闪烁,添加铀的硝子是萤黄或绿;银化合物可以造就橙至黄。改变熔烧时的温度亦会呈现各异色彩,自然的造化如此变换神奇。在自然界中,火山喷发或遇高温状态中也可形成天然的硝子,如陨石、黑曜石,有时岩石中亦含有硝子的成分,相对人工合成这样的机率就很低了。
硝子既为人工合成,应用领域亦相当广泛,从日用工业品到工艺美术品、现代艺术品等等都有涉及,相应的加工工艺亦多样多姿,我们着重看看传统工艺中日用艺术品的制作加工工艺。
硝子工艺的工法、素材、年代、地域等都不尽相同,工法中又分作热加工与冷加工两大工艺。其中热加工,是将原料高温加热,在硝子熔化柔软状态下进行制作,尤以吹制硝子最为典型;而冷加工则是在固态冷却后进行加工的工艺,切割加工是其中常用的技法,日本传统工艺的切子就属此类,亦相当著名。
熔炉中高温熔炼后的硝子原料,经由吹杆吹制加工,边旋转边于空气中冷却,据说这种技法来源于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的发明,随后被古罗马时代一直延续留存并发扬。吹制时先吹出一个小泡,再次取料后、旋转向下吹气使之成为大的泡,一只手握吹杆的同时,另只手持钳夹住原料后部并拉伸,有时借助作业台面,拉伸收缩,从而吹制成所需的造型。除此外,也有金属、木型或石膏的模具,将经高温熔烧的原料在模具中吹制,待冷却后即可形成固有的形状造型。
富士山杯采用的是把熔融的玻璃放入模具中,人工吹气在模具中成形后取出,冷却后成形的‘型吹’制造工艺。杯子的外形、玻璃的厚薄与均匀程度等全靠工匠师傅根据玻璃的融化状态与玻璃材料的多少瞬间做出判断,决定吹气的力度与吹气量,制作出一个杯子。所有动作必须在几十秒内完成。”而这一切的严谨程度,最终造就了这个完美的杯子。
富士山杯曾被誉为2015日本观光厅长官赏受享奖,独特的光线折射将不同颜色的富士山表现出来。
这个杯子真漂亮